物聯網的發(fā)展大家有目共睹,而這個幾年前還比較新鮮的名詞兒,現在基本已經被說爛。
從當年的工作說起
筆者一直自認為是國內比較早接觸“物聯網”的。2012年,筆者所就職的映翰通公司專為傳統(tǒng)設備提供無線聯網方案。說白了,就是提供一臺2G/3G工業(yè)路由器,讓原本需要有線接入的ATM機/POS機、自動售貨機、電力開關和工業(yè)控制器等設備通過無線進行數據傳輸或遠程控制。那時還沒有“云平臺”的概念,而映翰通在2011年就架了幾臺可通過互聯網訪問的服務器,其中一個業(yè)務叫Device Sense,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瀏覽監(jiān)控現場攝像頭的實時視頻,并可作為Web版SCADA,實時顯示遠程工業(yè)現場的開關、水表、溫度等數據信息??纯唇裉烊A為、英特爾等公司在推的“物聯網網關”、再看看已獲得2億人民幣B輪融資的國內最大的物聯網云平臺“機智云”的平臺功能,筆者一直認為,映翰通是國內比較早的“物聯網”公司。
不過那會兒物聯網的概念還沒普及,映翰通還自稱是“設備聯網(M2M)公司”。即使是技術發(fā)展一向比我們早幾年的歐美,也還很少有人談IoT,而是都叫M2M(Machine to Machine)。由于筆者當時在映翰通是做海外業(yè)務,對國外相關的公司及資訊關注比較多。還記得那會兒時不時的就蹦出個新業(yè)務、新公司,時不時傳出相關公司的并購等資訊。如果您比較熟悉國內的物聯網圈兒,一定知道PTC這家公司,而筆者第一次聽說PTC還是兩年前看到一篇關于PTC收購M2M應用開發(fā)平臺Thingworx的報道。就這樣,眼看著國外M2M市場的興起,筆者意識到這將是一場變革。
回頭看看國內,最早是國務院溫總理于09年提出的“感知中國”,那會兒我們還都叫“傳感無線網絡”。不過沒多久 ,“物聯網”這個詞仿佛如瘟疫般在全國(跟現在的“互聯網+”的節(jié)奏有點像)蔓延,無論任何行業(yè),只要跟網絡沾點邊兒,都稱自己是做物聯網的。一時間隨便一個做FRID卡的就說自己是物聯網公司、隨便一個做視頻監(jiān)控平臺的就稱自己為物聯網平臺,那個時候,剛成立的“物聯網智庫”也還只是關注智能家居領域。再后來,國內的互聯網公司也開始投身“物聯網”浪潮,周鴻祎去了趟美國考察,回來便開始大吹IoT概念,一時間各種智能手環(huán)、智能插座、智能音響,好像只要一個能聯網的設備再加個APP就是物聯網了。筆者對“物聯網”這三個字其實一直是很尊崇的,也從來不敢說自己是做物聯網的,現在也只是說做過“M2M”。因此當面對國內五花八門的“物聯網熱”,筆者內心其實是相當困惑和迷惘的。
說說筆者眼中的物聯網
筆者一直覺得物聯網是個很寬泛的詞,涉及的面太廣,以至于現在也不敢對物聯網有個明確的定義。我所理解的物聯網應該是“萬物互聯”、“萬物協(xié)同”。個人觀點是,物聯網的基礎是連接,而核心是數據。“連接是基礎”很容易理解,現在接入網絡的設備越來越多,任何“物”,只有“連接”之后才更有價值。對于“數據是核心”,說實話筆者關于這點還沒有想透,物聯網的核心一定是數據,但筆者還沒看到數據發(fā)揮核心價值的實例。對于物聯網的發(fā)展,筆者相信,幾年以內,肯定是先在垂直行業(yè)里蓬勃發(fā)展。今年5月起,“工業(yè)互聯網”這一概念也開始在國內火起來,筆者覺得這個詞還算比較貼切,任何行業(yè)的物聯網化發(fā)展,首先要將傳統(tǒng)的“物”可以連接(或者說聯網),有了“連接”以后才可有以后“萬物互聯”的遐想?,F在舉國熱炒“智能制造”、舉國探討“工業(yè)4.0”,而實際很多制造機器還沒完成數字化,何談“智能”?因此在胡權院長的工業(yè)4.0研究院官方微信群中,筆者一直自詡是“工業(yè)互聯網”流派。而且個人認為,國內制造業(yè)這么萎靡,企業(yè)投資資金吃緊,有多少工廠燒的起“智能化”的錢。對于制造業(yè),筆者認為先通過工業(yè)數字化、聯網化,提高生產效率,降低生產、運營成本,才是當前制造業(yè)可考慮的、也是容易落地、有顯著效益的。
其實從一個做M2M、或者工業(yè)互聯網人的角度,制造業(yè)只是眾多“行業(yè)”之一,看看智能電網、智慧能源、車聯網、智慧城市,大把的設備需要連接、大把的數據可以去挖掘,或者說有大把賺錢的機會。而且在國外M2M領域,關于制造業(yè)提的比較多的也只是工業(yè)自動化,而我們上來就智能化,是在大躍進還是吹泡泡?因此,想投入“物聯網”事業(yè)的人,一定要看清楚方向。
(杜利征/IoT先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