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“尋找我的臉” (Find My Face)
先來說說國外的,Google曾推出人臉識別科技技術——“尋找我的臉”(Find My Face),將相片標簽功能加入Google+社交網(wǎng)站。“尋找我的臉”會掃瞄用戶上傳相片中人物,再從Google+用戶及其朋友的個人檔案相片或經(jīng)手動標示過的歷史相冊中,搜索配對照片中人物應是何人,并列出建議標示的朋友名稱。
蘋果iPhoto中的人臉識別應用
在蘋果的iPhoto中,同樣提供了人臉識別功能,用戶可以將圖片中的人臉和人名相匹配,該功能通過臉部檢測辨別照片中的人物,再通過臉部識別找到與之特征相符的拍攝對象,幫你找到想找的人,甚至是海量的照片庫也不費吹灰之力。
百度從PC到移動端的人臉識別應用“們”
國內(nèi)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較廣泛的可能就是百度了,從PC端到移動端,到處都能見到百度人臉識別技術的落地。除了在去年4月百度錢包發(fā)布時提出“刷臉付”功能之外,百度還把人臉識別技術運用到了更多的產(chǎn)品領域。
早在2012年12月,百度圖片搜索(image.baidu.com)進行改版和功能升級時,就在識圖搜索(shitu.baidu.com)加入了人臉識別功能,若使用人臉圖片搜索可找到類似的人臉圖片。
而在2013年,百度魔圖APP推出了“PK大咖”功能,用戶只需要選取一張自己的大頭照,就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跟明星進行PK,找到與你面部形象最為相似的明星大咖,當時百度魔圖“PK大咖”還掀起了一波分享熱。
阿里巴巴螞蟻金服Smile to Pay
而除百度之外,阿里和騰訊在人臉識別技術上的應用也在加快步伐。比如馬云昨天在CeBIT上演示的螞蟻金服的Smile to Pay掃臉技術。該項支付認證技術由螞蟻金服與Face++ Financial合作研發(fā),在購物后的支付認證階段通過掃臉取代傳統(tǒng)密碼,這項技術目前還在內(nèi)測階段沒有投入正式運用。
騰訊與微眾銀行合作人臉識別技術應用
騰訊在人臉識別技術上的動作,則能從今年剛剛試營業(yè)的微眾銀行“人臉識別”應用上看出一二。據(jù)微眾銀行有關人士介紹說,微眾銀行已與騰訊達成合作,其所采取的人臉識別技術,由騰訊自身技術團隊所開發(fā),通過生物技術來開立賬戶及保證實名制。該技術可以軟件形式裝在任意終端上。
這么看,“人臉識別”技術是不是一點也不新鮮了?無論是吃飯、交友,還是娛樂休閑,都能“刷臉”。這個看“顏”的世界,將會在這些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司的帶動下,在“以貌取人”的路上漸行漸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