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則“高端智能機市場飽和論”在業(yè)內流傳,緣起三星、HTC這兩家全球主要高端手機制造商的財報未達預期。隨即,科技博客Mashable評論人稱,“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如今已經漸趨飽和,而一些低端手機和新興市場則保持了不錯的增長勢頭。”她引用了一些投行對兩家公司財務狀況的評價,認為業(yè)績未達預期的主要原因是高端機型銷售不理想。
這一觀點在國內媒體中不脛而走。對此,三星和HTC沒什么反應,畢竟公司盈利健康,只是業(yè)績未達預期而已。反而,國內手機制造商有些坐不住了,“如果高端飽和,我們情何以堪?”他們?yōu)閿[脫有量無利潤的窘境,正絞盡腦汁打入高端市場,并認為仍有空間。
高端手機成“紅海”?
7月6日消息,三星和HTC最近相繼發(fā)布了2013年第二季度初步財報,兩家手機廠商的市場表現均未達到分析師的預期,“兩家手機廠商最近發(fā)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不容樂觀,這讓人不得不心生疑問,智能手機會不會重蹈PC的覆轍?PC行業(yè)曾在經歷了連年的繁榮期之后已經在近年轉入低迷階段,而如今智能手機市場也已經顯出了后續(xù)無力的疲態(tài)。”沃倫認為,三星和HTC低于分析師預期的財報就是最好的證據。
三星和HTC的業(yè)績到底有多“糟糕”?根據HTC的季度財報,雖然凈利潤同比下滑了83%,但環(huán)比第一季度已有大幅度的增長。至于三星,第二季度的運營利潤達歷史新高,約83億美元,也算是一份靚麗的財報。只是在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測中,HTC的回暖應該更“給力”;三星的表現應該更“出眾”,所以有了未達預期的說法,而沃倫也是以此為理由,提出了高端手機市場出現飽和的論調。
這種說法被翻譯并進入國內后,迅速被各類媒體轉登。一時之間,原本只屬于少部分用戶的高端手機市場仿佛變成了“紅海”———消費者需求削減,競爭激烈。
蘋果三星仍是利潤壟斷者
盡管財務指標未達預期,但坐擁凈利潤的三星和HTC顯然并不在意所謂“高端手機飽和論”。相反,國內手機商有些坐不住了。一位不愿具名的深圳品牌手機商市場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,目前國內稍微有些品牌的手機商,都想做高端市場。“高端不等于高價,但總比低端手機強。”他表示,隨著智能手機硬件更新換代加速,現在做低價智能機越來越像產業(yè)鏈上的“搬運工”,量看著很大,但賺不到錢。
這種情況在目前國產手機第一梯隊“中華酷聯”(中興、華為、酷派、聯想)的身上尤為明顯。來自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,整個第一季度中,蘋果和三星仍然是利潤的“壟斷者”,兩大品牌占據了手機整體市場超過97%的利潤。剩下只有不到3%,留給了包括“中華酷聯”在內的其他品牌。
“前一段日子,媒體都在報三星股價下滑,市值蒸發(fā)數百億美元的消息。”上述手機品牌負責人稱,自己和幾個同行開玩笑稱,這畢竟反映了三星的基數之大,而我們連個市值大幅度蒸發(fā)的機會也沒有。
所謂“高端”,國內、外有別
國產機走量不賺錢,早已不是新課題。而整個行業(yè)已幾乎達成共識,只有發(fā)力高端,提高單機毛利率,才能走出困境。今年以來,中興的子品牌Nubia、酷派的雙網雙待頂級智能機、聯想的K900、華為的P6,走的都是沖擊高端的路線。他們不惜血本營銷,目的是撕開高端市場的口子,尋找一片立足之地。產品或品牌,其中一項達到高端的“境界”,后面的路就會好走得多。所以沃倫所謂的“高端智能機市場飽和論”,他們很難接受。
不過在手機行業(yè)咨詢公司戰(zhàn)國策首席分析師楊群看來,國外科技媒體和國內品牌上對高端一詞的理解有偏差。“國外提到的高端只包括很少的幾款機型,他們的售價在人民幣4000元以上,配置強悍,品牌知名度高、美譽度強。但國內廠商所說的‘高端’大都只是指工藝和配置。”楊群稱,從這兩方面考慮,這些手機確實能被稱為高端,但一般3000元是一道分水嶺,國產手機的工藝再好、配置再高,也很難跨過去。也因為如此,蘋果三星HTC的“高端”和中華酷聯的“高端”,并不是一回事。